换个角度,理解恐惧
恐惧是人类的基本情绪之一,恐惧能使人保持警觉和活力,偶尔有单纯的恐惧对人适应环境是有好处的。
恐惧会对心理产生压力,同时,常常因为伴随焦虑而使人痛苦不堪、烦恼不断。
更令人痛苦的是反复想解决心理出现的恐惧而又不能够解决的时候。
人际交往中,如果感到不安全,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来理解就是:
当我们有不安全感时,实际上另一个角度来看,意味着是一个人潜意识里对他人怀有敌意,当我们对别人有敌意而把因此产生的攻击性投射到他人和环境时,反过来,我们就会感觉到周边环境对自己有威胁。
因此,简单来说,当我们感觉到不安全时,表明我们自己对别人也有敌意和攻击。
因此,要能获得安全感就要降低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对他人和周遭环境友善,自然,我们就感觉到安全与舒适。如果四处攻击,我们就会感到草木皆兵。
这与佛家提倡的修炼慈悲心、保持心境平和道理是一致的——我们内心越是平和友善、慈悲,就会越觉得周遭环境很祥和、很安全,让人快乐自在。所以,佛家很早就懂得怎样从根源上消除不安全感,克服害怕与恐惧。
时间与问题
时间并不会真的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它只是把原来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变得不再重要了。
更进一步体会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们一时的贪恋,以为重要!
其实,当你真能放下,活在每时每刻时,你就发现,事事都很重要,事事又都不重要!
因为,都只是如实存在而已,好与不好只是我们心、大脑的制造,是我们的分别心,我们如果能真心的过好每时每刻,用心去感知,喜舍,不执着,不贪恋,就会惊喜地发现当下的力量,理解实相!生命如是存在,一切如如!
一个绝对标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有一个衡量心理健康的绝对标准:如果孩子只有与父母打交道的经验,也就是意味着孩子的内部心理空间太小,这可以等同于心理的不健康。
这点观察给我们的启发是:孩子不能仅仅只跟自己玩或者只跟父母玩。
应该让孩子多与不同的客体(孩子或者成人)打交道。这样孩子的心理空间就增大,心理就会相对比较健康。
作者: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资深咨询师 华生
佛山心理咨询,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