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刻,你内心的激动和矛盾吗?Ta走进了你的生命,也给整个家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此,两代人争吵不休,夫妻观念不同各分东西的大有人在;也有一些事业型家长放任孩子,不闻不问。
其实,孩子弱小的自我正在家长的各种对待中慢慢发酵,发生质的改变。你现在认为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很可能决定了今后孩子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发生悲剧。
1.控制型家长
控制型家长事无巨细,什么都替孩子安排谋划好。如果孩子感觉不开心,这类家长会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在现代社会中,口口声声“我为了你好”的控制型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自认为很爱孩子,强迫孩子听任安排。这不仅是没有营养的爱,而且会伤害孩子。
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比较自卑,自尊心也比较弱,通常都处在一个退缩的状态,最终失去了自己。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发展到成年时会得焦虑症、抑郁症,严重的还会出现精神分裂。
例子:电视剧《孩奴》刻画了一副控制性家长的典型:主人公的妈妈是医生,对孩子有特别高的期待,总想让他学习成绩好,孩子生活在痛苦当中。
2.放任自由型家长
放任自由型家长出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父母角色缺位,对孩子完全不管,孩子变成什么样都行。家长没有给孩子真正的关爱,只是为了方便给孩子很多限制和惩罚。慢慢地,这类孩子会渐渐患上强迫症。
例子:圆圆的爸妈也是繁忙的工作族,孩子平时跟着外婆。外婆性格强势,认为圆圆必须按照她的安排做事,晚上还不准圆圆拉尿。圆圆爸爸沉迷于麻将无暇顾及圆圆。外婆还经常在圆圆面前说圆圆爸爸的坏话。圆圆心想,我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爸爸,没一点用。现在圆圆已经15岁,回忆起当年忍尿入睡,他还心有余悸。
3.过度保护型家长
几代人都把所有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类在过度保护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不知道生活中别人还有需要,看不到别人的需要,他们认为,所有和他在一起的人都要为他服务。
例子:聪聪今年上五年级,家里是典型的“四个老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孩子”组成的“4-2-1”模式,四个老人抢着帮孩子做事。聪聪不小心摔倒了,老人会打地板,说都是地板的错。到了上学的年纪,聪聪在学校里经常要求同学帮他干活。下课后,聪聪一遇到不会做的作业就开始向老人发脾气。
4.忽视型家长
忽视型家长往往工作比较忙,给到孩子很多物质满足,但情感满足给不了。往往成功人士会因为工作繁忙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多动、搞怪,都是为了引起大家关注。如果常年被忽视,这类孩子渐渐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家长越是责骂他们,关系越差。
例子:一位满脸愁容的中年母亲阿珍自述,她和先生工作很忙,儿子6岁之前都是跟爷爷奶奶。阿珍常把儿子关在屋子里,也没留意孩子的变化,直到她接到了学校老师的投诉:儿子经常骂人、搞怪,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上了初中后,还经常打架、泡网吧、混酒吧,有时喝醉打砸东西后,就打电话让父母去买单,酒后还会给父母发信息:我恨你们……
5.教养方式不一致
教养方式不一致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夫妻教育观念不一致;二、两代人的教育方式不一致。
人老了,总认为在下一代身上才能更好地体现价值,一定要争抢孩子的抚养。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过度保护、溺爱。看到爸妈和长辈有矛盾,比看到爸妈之间有矛盾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建议尽量沟通协商解决矛盾的教育方式,否则会造就孩子矛盾的人格。
例子:一位年轻的80后妈妈说,家里一直为孩子争吵不断。她认为,孩子2岁就可以尝试自己吃饭,但奶奶坚持喂饭。现在小孩已经7岁了,常拖延吃饭,奶奶怕孩子吃不饱,抢着喂饭。年轻妈妈想教育孩子,奶奶却很心疼。如此一来,孩子认为奶奶是好奶奶,妈妈是坏妈妈。
6.失去童真的孩子
父母型儿童的孩子,不仅不需要爸妈过度照顾,反过来还会照顾家长。这类小朋友从小干活比较多,失去了孩童阶段应有的人性撒泼和童真。长大后,往往隔离自己情感需要,过度照顾别人,反而招来别人的反感。
例子:欢欢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绝对的好孩子:3岁开始自己整理房间,5岁多开始洗碗。妈妈是个生活上非常弱的人(家里哥哥姐姐很多,自己不会干家务)。在欢欢4岁多的时候,周六周日爸妈都倒头睡懒觉,她还会拿饭盆去打饭回来给爸妈吃。
佛山心理咨询,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