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经常会烦恼?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地经常去接触内在的自己。如果一个人过多地被外在主宰了,就会失去那份生命的淡定、从容与觉知。
内在的自己,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去感知到的,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太容易被情绪带跑。一旦被情绪带跑,就绕进了情绪的潭水中了。
情绪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产物,它容易使人行动化。一旦行动化,后果就难以预料了,因为,情绪接管后,理性是暂时关闭的。
因此,如果保持内心的定,如何让情绪自然流动,就需要我们平时多加练习。正念方法中的身体扫描、观呼吸、内观等就是很好的训练心的方法。
这些方法简单有效,但是要坚持。一旦你能熟练这种练习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就像熟练的骑自行车那样,我们就可以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保持觉察和定力。
佛陀说:定能生慧!此言不虚啊!
昨天,我去一个地方要路过一座桥,短短的两公里路程,被钢铁洪流堵得水泄不通。过那座桥,前后花了近一个小时。车上有些人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有的一直在车上叫骂,还有的玩手机游戏,时不时爆几句粗口。
奇怪的是,我居然自始至终都很平静,没有一丝烦恼和愤怒。我内心也感知到了堵车,但我却并没有很大情绪反应。
当然,一开始也会嘀咕几句:“又塞车了!这里怎么啦!”除此,没有更多抱怨,也没有烦恼。
我利用这差不多一个小时的时间,仔细地阅读了有关G20杭州峰会的报道。
事后,我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觉察和总结:
首先,我总结了这次遇到堵车没有烦恼的原因:
1、事先估计这里会堵车,提前一个多小时坐车,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2、此次出行不赶时间;
3、塞车时我冒出了一个念头:“不错,是塞车了,但我可以在车上免费吹空调纳凉,到那也是等,在这里也是等,这里还有空调呢”,自我安慰自己;
4、借机会看G20新闻,一点时间都没有浪费。
这件事情我再进一步总结,得出了遇事不焦虑、不紧张、不烦恼的几条规律:
如果我们养成这个好习惯,就可以在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至于目标临时受阻而产生过度愤怒的情绪。
很明显,我内心清楚我这次要去做的事情是不用那么赶时间的。很多人没有这个习惯,导致盲目抱怨的产生。
情绪是人的第一语言,我们过去的模式因为没有经过重新审视,成为了身上自动化的机制。
例如,遇到想做的事情被阻碍了、打断了,自然就会生气,这是很自然、正常的情况。这种情绪的现象是人类几百万年进化的结果。遇事就有情绪,这是生命的真实。
理解这个真实,接纳这个真实我们就懂得了与情绪相处之道。
有了情绪,我们要去接纳情绪,允许自己出现情绪,但同时也不要放任情绪,而是要去理解情绪背后包含的、脑海里瞬间出现的感受、想法、念头和画面等。
有了情绪要进行自我安抚!情绪来了,更没有必要去多增加一层自我责备。当我们去静静地去感知情绪的时候,情绪自然就流动起来。
它什么时候消失了,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就是与情绪相处之道。
记住:对于情绪,越想去解决它反而就越抓住了它!情绪是要你去接触内心的,而不是要去解决情绪本身。
情绪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它只是内心深处打来的一通电话。电话的内容才是我们要关注的,而不是要不要接这个电话,或者叫心灵不要打来这个电话。
意思就是说,根据当下的情况,做当下想做的有益的事情。
当然,因情绪化而产生的行动是要杜绝的,因为这类型的行动是有破坏性的。
这次堵车事情也再一次证明一个真理:
遇到事情烦不烦恼,不完全取决于事情,还取决于我们对事情的看法。这也是认知心理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贝克的发现。
一个人对事情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和呈现什么的情绪取决于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而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取决于他的内化的规则和价值观。
到底什么样的规则和价值观会内化到一个人内心中就取决于他处的文化、家庭和父母了,这是精神分析作过大量研究的领域了,对这方面,一百年前至今,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大家不妨去接触了解下。
这次堵车事情也启发了我:没有什么事情一定是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的好坏取决于你对它的评价,取决于我们的立场。
事情发生了,在改变不了事情的时候,改变我们的立场,也就是一个人要有心理弹性。
一个人所谓的的强大,取决于我们能有多自由地去作出自己的选择。这种自由选择不是盲目的,更不是不顾后果的赌气的的选择,而是充满智慧、全面考虑的自主的选择。
要做到这点又要突破一个人人都有的情况:自恋。在佛陀的论述中又叫做“我执”。
过度自恋会导致视野和心灵的狭窄。过度自恋也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围墙,不自觉的与外在对立起来。这种对立会导致内心安全感的不足。
佛陀的解决方案是让我们要感受到终生平等。当你在一个事物中的时候,你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就不觉得被孤立和有敌意。
比如,在组织里,如果你觉得孤立了,不安全,那是因为你主动和这个组织敌对、有却别了,难以融入这个组织。这其实是因为你在这个组织里,不能放下自恋。
彻底解决自恋,就要把自己的精神维度升高。当你在更高的层面理解低一个维度的事情的时候,这种清晰和理解无可言喻。自然也就可以超越自恋导致的视野的狭窄问题。
至于人为什么会自恋,这是一个好问题,但是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我继续探索。
作者: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资深咨询师 华生
佛山心理咨询,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