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文化,对那些敢于肯定自己的人实在是太苛刻了。
以至于很多父母有中国式“谦虚”——明明自己的孩子做得非常不错,邻居赞扬几句,非得要谦虚一翻:“哪里!哪里!对比你家孩子还差太远了!”
在中国式特有的谦虚下,我们保持着过度有礼貌、客气、自律和谨慎。久而久之,很多人成了没有自信、没有自我的人。
♫♪ ♫♪ ♫♪ ♫♪ ♫♪
我有一个来访者,咨询前我布置她完成一个作业,题目是:“列举你的十个优点,十个缺点。”
结果在咨询中,她一口气先列举出了十个缺点:懒、傻(单纯,过于轻信别人)、有选择困难、容易紧张、粗心、自控力不好、耐心不够、容易得罪人、怕事、行动力不足。
但列举优点时,支支吾吾半天,没有说出一个来。
我问她,难道你没有优点吗?她对我说,“老师,我确实没有优点!”当时我一愣,随即想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为什么找不出自己的优点呢?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现象。
2003年前后,我在一家省级示范性高中做心理教师,给一个年级二十个班,一共一千多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
我记得上过一节主题为“认识自我:我的自画像”的心育课,布置了类似的题目,结果每个班的情况都差不多,列举缺点时,刷刷地就列举出了一大堆,当要他们列举自己优点时,很多同学支支吾吾半天列不出几条。
这确实是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还是群体心理特点如此?还是社会文化有缺陷?
♫♪ ♫♪ ♫♪ ♫♪ ♫♪
中国式的谦虚充斥着日常生活,常常可以见到下面的对话:
“你家孩子吃饭真不错。”
“哪里哪里,他也就是今天还行,平时可差了,常吃个饭要二个小时呢。”
“她真可爱,溜冰溜得不错,舞跳得也棒!”
“哎呀,可别那么夸她,这孩子,平时表现可差了。”
“哇!你家孩子车骑得真好啊!”
“哪里哪里?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得好呢。”
是的,我们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自家的东西再好,也得谦虚,要说“一般一般”;自家的孩子再棒,心里虽然骄傲、窃喜,嘴上却得挖空心思找出一些缺点来当口头禅客套一翻。
中国式谦虚成为了人们的一种习惯!别人夸一夸孩子的闪光点,自家的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去否认、去贬低、打压孩子,而且这种“谦虚”的行为常常当着孩子的面进行。
很多人可能并未意识到,这种不知不觉间的谦虚习惯,对孩子而言,很多时候却是一味毒药,严重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侵蚀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总觉得自家孩子不够完美,在谦虚的同时潜意识中已经传递了负能量;当面否定对孩子的赞美,又故意去放大孩子所谓的缺点,常常在不经意间毁掉孩子的自信和刚刚建立起的价值观。
这种中国式的谦虚有着强大的负面暗示功能,孩子经常被父母这样否定、贬低,久而久之就真的会往父母否定的那个方向发展,甚至会导致孩子严重的心理疾病和人格扭曲。
有一个来访者小周,他的母亲就经常在客人面前用中国式的谦虚说自家孩子。
孩子不理解,以为是母亲不喜欢自己,不认可自己。
从小到大,他母亲持续八九年都是这样在别人面前说他这不好,那不好,导致后来强烈地追求他人认可成了他生命里唯一的乐趣,这就出问题了,得了强迫症,痛苦不堪!
♫♪ ♫♪ ♫♪ ♫♪ ♫♪
为何会出现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呢?这得联系到我们的文化:面子文化。
我们国人爱讲面子,俗语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人要脸,树要皮”、“人活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在社会中,面子和道德、法律一样,对社会有控制功能,有时候,我们会发现,靠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却可以通过面子来解决,比如家族内在矛盾,往往请家族中的头脸人物出面调停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国人的面子还有交换功能,人们常说“给我一个面子”、“看在我的面子上”。在钱不能办到的地方,面子往往管用。
正因为如此,在交往中,一般都会尽量照顾对方的面子,好日后有求于他人时有路可走。
国人爱面子,死要面子,因此在现实中不能损人面子,否则让人下不来台。更不能让自己没有面子,一个人在社会中失去面子,就意味着失去了尊严,会让人瞧不起。
一个人失去了面子就意味着失去了耻辱感,就是无耻,在国人中,“无耻”就意味着没有人格的意思,没有人格就意味着已经不是人了,不是人了就是畜生或者死的意思。
可见,维护面子就是维护生的权力。
这种“面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具体表现。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和“礼”——
“礼”要发自内心,但内在的礼要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外在的形式就是要让对方感觉到尊重,得到别人认可。这种表现就是面子。
虽然在20世纪早期文化运动就开始批判儒家文化的糟粕部分,但一百多年过去了,身体进入了21世纪,可我们的精神还是很多地停留在封建文化中。
中国式谦虚就是“面子文化”的生动体现。我们之所以有这种中国式谦虚就是防止日后万一孩子不是这样,但自己又张扬了,岂不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如果在别人面前夸自己的孩子了,万一别人家的孩子不好,那岂不是很损别人面子?!这些“东西”勒在国人的心理,使每一个人都不轻松。
因此,心理上的疾病有时候是文化的病症。
♫♪ ♫♪ ♫♪ ♫♪ ♫♪
小敏是我的来访者,娇小可爱。因抑郁前来找到我。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变得开朗起来,与男朋友的关系也出现了好转。
在最近的一次咨询中,她告诉我辞职了,她是经过深思熟虑主动决定的。对比以往,没有出现严重的抑郁了。
这次工作中,她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感觉自己不善于与人相处。在來咨询室的路上,她还感觉到这个问题挺无助的。
她举了几个例子,有一次,他的同事取笑她像潘长江,她听后非常生气,想发作,又觉得不应该,于是她压抑自己的愤怒,一声不吭,但再也不想多理会那位同事了。
还有,她感觉自己在强迫和别人说话交流,但总是说一些总结性的话,把应该由别人说的话也说完了,导致别人只有听的份,根本不知道如何接话。
她向别人诉苦的时候,看到别人听了没有反应,她就感觉好受伤,从此没有了与人交往的欲望。
我跟她说,别人取笑你,激发了你的愤怒,你是可以把愤怒包装成幽默回击回去的,比如同事笑你是潘长江,你可以笑他是龅牙苏。小敏说她不敢。
我总结说她自我价值感低,好像不敢去肯定自己。她觉得很对,因为从小就被父亲否定,根本就没有自我肯定的意识。
小敏强迫自己与别人说话,内心里就是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她不接纳自己,也反应了她没有掌握好自己与自己相处之道。
我们人是需要自己与自己相处的。自己与自己相处的关键就是要不断地去鼓励自己,肯定自己,以及能反省自己,激励自己,但不要过多的责备自己。
国人的“面子文化”让我们过度的根据他人的评价来要求自己,导致我们没有自己。没有自己就特别在乎别人的认可。
因此我们社会中特别执着地追求别人的认可。但我认为,心理健康的首先要做的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小敏的自我疏离、自我封闭是她的自恋受挫后的行为反应,这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会伴随抑郁的情绪。这也是追求认同失败后常出现的情况。
假如这时她能自我认可和自我激励,就不会出现抑郁的情绪。
♫♪ ♫♪ ♫♪ ♫♪ ♫♪
“面子文化”是生产力不够发达,个人无法单独生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个人更有条件实现自己愿望的时候,“面子文化”实在应该扔到垃圾堆去。
社会越尊重个人能力、个人价值,我想这个社会会更加健康而具有活力。
让每一个人过得更有尊严,更能实现自我价值,心理更健康,社会就应该大力倡导人们敢于肯定自己,活出自我。
作为家长,我们也要经常鼓励自己的孩子要敢于肯定自我,活出自我!
作者: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资深咨询师 华生
佛山心理咨询,佛山红树林心理咨询机构